Arthur參加過六十幾場的路跑活動,比起成績,他更享受被山海圍繞的感覺。
如果假日沒活動,他會到附近的咖啡廳看書,Arthur特別喜歡閱讀歐洲黑暗時代的歷史,除了歷史書籍,他非常推薦漫畫《聖堂教父》,他說,裡面描寫黑白兩道在檯面下打交道的場景,看完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無力感。
“我就是那種假日在家會待不住的人”
採訪那天Arthur套著一件橘色大衣,裡頭穿了件fleece背心,下半身穿著機能保暖褲,穿著隱約透露出他對登山的熱愛。學生時期的Arthur喜歡到處玩樂,他自嘲只要想得到的芭樂觀光地點都去過,也是在那時候,不知不覺迷上了登山。
「大學念了三、四年,體能慢慢往下掉,就開始爬陽明山。爬了以後,聽到有些路跑活動,像是太魯閣那種風景很棒,當時也不曉得半馬有多長就參加了(笑)。」
2009年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是他第一場跑步賽事,慢慢地,Arthur參加的賽事越來越多。
Arthur喜歡看美式足球的比賽,採訪那天,他戴了頂 NFL 費城老鷹隊的帽子。
台灣的路跑活動在近7年來數量大幅增加,2015年達到一年超過600場的高峰,隔年數量稍微下修,台灣路跑正式進入淘汰期,跑者對於路跑品質的要求逐漸升高。Arthur剛好經歷了整個台灣跑步賽事的繁盛時期,於是我好奇問他,對於台灣這幾年的路跑有什麼看法?
“台灣的路跑就是很台灣 style”
Arthur參加過國內、外大大小小的馬拉松,他覺得一場良好體驗的路跑活動,從報到、物資、交管、補給、跑完後的動線,都應該有良善的規劃。他認為台灣現在很多路跑都是比澎湃、比美食,反而忽略對跑者來說重要的細節。
「你在看一流選手比賽後會披上大毛巾保暖、擦汗。台灣以前的比賽在賽後也會提供大毛巾,可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,他們把毛巾改小條了,那就算了,還先寄給你!那我要那條毛巾幹什麼?」
除了毛巾,他覺得賽後的動線,包括食物發放、領成績、寄物袋的規劃,台灣很少有比賽能做好這點。講到這,Arthur順道誇了太魯閣馬的動向安排得很順暢,是他每年必去的馬拉松之一。
Arthur平常跑步會注意配速跟心率的數據。
“已經跑步、騎自行車,就差游泳了。”
「因為我本身就有跑步、騎車,就只差游泳了。兩年前為了玩鐵人,特地去學(游泳)。」Arthur解釋玩鐵人只求不被關門,因此賽事前,通常會針對最弱的游泳加強訓練。他說玩鐵人的樂趣在於交叉訓練,因為三項運動運用的肌群都不同,只要太久沒練其中一項,就會明顯退步,這迫使他持續進步。
他苦笑:「每週大約會跑一次,通常是早上被老婆挖起。」
Arthur平常出門跑步只戴跑錶出門,拿到我們提供的跑動鞋墊後,他馬上去湖口跑了21k。
他認為,跑動鞋墊能偵測到更多和步態相關的數據,這點很有趣。在使用跑動鞋墊之前,儘管有戴跑錶的習慣,他只會注意自身的配速跟心率,反而無法深刻體會步頻和跑姿的連結,從podoon app觀看運動數據,對於姿勢的修正會更直觀,同時針對不足的地方提供簡單扼要的訓練建議。
「我覺得跑動對於預防傷害這點是有幫助的。」
對Arthur來說,雖然跑動只有在左腳有晶片,但大部分的跑者雙腳的平衡並不會差太多,對他來說已經足夠,Arthur補充,很多騎自行車的朋友會使用功率計記錄運動數據,他們通常也只會購買單腳版本。
podoon app 顯示Arthur的步頻需要改善,並提供訓練建議。
採訪最後,Arthur跟我分享了國外賽事的經驗,他覺得跟台灣路跑最大的差別就是賽前資訊的完成度,包括獎牌設計、報到流程、會場規劃等。國外的賽事,到了現場通常會有很大的展覽,一線運動廠商會陳列最新的產品供跑者試穿。目前台灣最大的賽事台北馬,雖然有展覽,但規模跟國外還是有很大的差距,是他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。
Arthur認為台灣賽事的素質要提升,不單單是主辦單位的責任,跑者也不該縱容劣質的廠商,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。
言談中可以感受到Arthur對於台灣賽事的期許,現在的他挑選賽事的準則,除了時間能配合和有口碑之外,最重要的是風景,因為即使行銷包裝優秀的賽事也可能是地雷,但是風景不會騙人。
平常Arthur習慣到河濱進行跑步、自行車的訓練。